摘要:实现财务自由可谓是理财者心目中的终极梦想。在通货膨胀的今日,10年前的巨款已不值一提,财务自由从何谈起?聚宝大V老罗话指数近日发文解答。
十几年前刚工作不久时,有次同学聚会几个哥们喝高了就开始聊起要是自己中了500万福利彩票,接下来要做什么。
买房娶妻的、带父母环游世界的、创业的、投资的……各式各样都有,但大家好像无一例外默认,当时要是中了500万,基本下半辈子就无忧了,领奖第二天就可以进入半退休状态。
后来才发现我们之前讨论着玩的话题,其实接近“财务自由”的概念:
当我们的财务状况达到这一种境界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不再依赖现有的工作和职业,靠资产产生的比如利息的被动收入,就可满足基本生活所需,安度余生。
再后来,事情的发展忽然快得出乎意料。2003年到2016年,房价经历46次调整,最高涨了13倍;货币总量M2的增速,一直高于实际GDP,让手里的现金贬值,也带着生活成本上天;而利率却波动下调,2016年到了1.5%……
大批工薪阶层根本来不及上车,就被物价和房价甩在后头。现在再拿着500万,可能离真正的退休还远着呢。
这就是时间的力量,它让当初觉得是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“天文数字”,变得没有那么神圣。
而时间还会继续锈蚀我们的现金,面对这种无可抗拒的力量,我们似乎不应该再采用固定的数字来衡量财务自由。
那财务自由该如何界定呢?
如果把自由定义为“免于恐惧”,那么我觉得,财务自由其实可以更好地被定义为“有能力战胜时间和通货膨胀”。
如果这样定义,那么普通人向财务自由之路的靠近,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金钱了。
【一、心态:独立思考,向从众say no】
信息过载的时代,从众变得愈加容易,热点流行语说一说,爆款穿一穿,股票跟着大流追涨杀跌。
随波逐流很安全、安逸,但注定是平庸的。因为财务自由在任何国家,都只是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境界,你跟随大众,最终资产也只能达到大众的境界。
反而独立思考变成了稀缺品,谁能先抛弃碎片时间娱乐化,实现批判性思考的精神富足,才有机会谈财富上的富足。
【二、财富:寻找超越通胀的投资】
先问问大家,为什么大家都在买美国国债而不是希腊国债?
因为钱投到了美国,人家确确实实是用在研发、扩大生产上,但到了希腊可能就被用来消费挥霍,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安全性就小,就算有收益也不高。
——这就是有效投资的重要性。
再看一个例子,亚马逊上市后从没分过红,它的CEO贝索斯每年都在给股东讲的道理,就是亚马逊以现在的利润,不断投入,去获取更大的自由现金流。这是这家净利润几乎为0但市值将近4000亿美元公司的估值的秘密所在。
——这就是再投资(复利)的重要性。
回到财务自由这个概念,毫无疑问,我们财富需要 “1.1×1.1×1.1”而不是“1+1+1”地增长。财务自由的关键就在于“被动收入大于生活所需“,投资的收益率得高于通胀率,这意味着,钱放在银行拿“1.1×1.1×1.1”还不够,我们需要寻找“1.2×1.2×1.2”的增长模式。
一直以来,我们热议的话题都围绕着“什么样的投资可以战胜通货膨胀”展开。
前十几年是房产,因为超发的货币都流入的房市。后面呢?摩根士丹利在情人节发的报告就给中国A股送了封情书,大摩认为,中国有望打破中等收入陷阱,看好中国十年转型期中的投资机会,还大胆预测今年沪指上升到4400点。
我个人认为,4400点这个目标似乎有点大,但沪深两市市场机制逐渐迈向成熟是不争的事实,在实体经济的支撑下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不算太难。
中国股市有着“熊长牛短”的规律,很多小散在上一波牛市匆忙入市,殊不知漫长的熊市已经在不远等待。如果运气不好在15年春季高位进来,胜利成果只分享到一点,断崖式暴跌却让他们血本无归。
这种追涨杀跌,最后一无所获的风险,需要用基金定投(在固定时间、以固定金额、自动扣款投资到指定基金)来克服。
一方面,基金本身就比单独投资证券更有风险分散的作用,另一方面,对于投资经验不够丰富的普罗大众,基金定投更加稳健,对择时选股的要求不高。熊市低位开始定投,承受前期“亏损”,到牛市初期择机撤离,收益跑赢通胀一般没问题。
举例而言,我们知道,定投周期最好在3-5年,那现在就取近三年为样本区间,2014到2016年通胀率分别为1.5%、1.4%和3.02%,则三年复合通胀率为6.03%;而选同一时间段,每月定额1000元定投中证500指数,用定投计算器一算,同样的3年定投总收益率是10.65%,就算再减去基金的申赎费用,也是完胜通胀率的。
【三、个人:两种方式“再投资”自己】
现在大家普遍有财务投资意识了,但“再投资于自己”的做法还没普及起来,拿挣到的钱再度投入在自己身上,才让自己变得更健康,更有智慧,更有个人品牌。
这里要说两点,一是把消费变成投资,说服自己买看起来很贵但工具性质很强的产品,比如最新的 Macbook Pro,说服自己把消耗性的消费变成生产性的消费,比如把买一个蛋糕变成学着做一个蛋糕。
第二是不断尝试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长处上,使自己的职业变成“越酿越香”,可以对抗通胀的职业。这类职业往往有共同的特点:
1、低重复性—让人从应对变化中学习;
2、占用时间不多—不会榨干人的全部精力;
3、低门槛工作—不然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;
4、技术不可复制—比如个人创意,不容易被其他人或机器人取代
举个例子,比如珠宝鉴定,这个职业入行门槛高、从业者少,还需要鉴定师“独具慧眼”,长期下去可以积累个人品牌效应,还符合“消费升级”趋势,直面高净值人群,也许是个不错的职业。
最后送大家一段话:
★成功的路并不拥挤,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太少;
★焦虑并没有用,因为它不能解决问题;
★多读书常思考,方可做到“吾心毫无迷茫”;
★坚持稳健的投资,便可从容应对通胀;
★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路上,共勉!